文|萬永婷

本文收錄於《典藏‧今藝術&投資》,第321期,2019年6月號

2018年11月,立法委員許毓仁於立法院質詢時提出,希望臺灣可以成立區塊鏈產業研發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 for Block chain)以及產業孵化器,將臺灣打造成為區塊鏈技術之島。他認為,亞洲其他國家都在區塊鏈的領域上快速前進,例如南韓預計投入千億元預算用於區塊鏈系統性的發展,大陸也將海南島作為區塊鏈產業的實驗特區。然而,由文化部所屬的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於前空軍總司令部舊址建立的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在2018年成立之時便有相關的計畫。C-LAB是一個大型文化實驗創作生態系,包含當代藝術、數位人文、音像實驗、記憶工程及社會創新等五大實驗室,環繞文化實驗主題,媒合文化專業與科技支援團隊,打造面向未來及國際的創新文化合作平臺。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透過文化實驗創作計畫的設計、諮詢、徵集及進駐等方法,並舉辦實驗性的展演及放映、聚眾談論、共學工坊、創新管理、社會與教育推廣等計畫,推動生活美學,鼓勵各項實驗計畫的生成與展現。「藝術加密交易實驗所」專案由負責數位實驗的空總發展組推動,早安設計事務所及藝術家召集人王璽安協助執行,空總發展組總監陳幸均希望將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本質放到最大,挑戰信任模式的進化可能性。專案企圖以區塊鏈技術進行藝術品認證,厘清交易所架構、技術、設計、規劃、實驗方式,並接洽區塊鏈相關系統商與藝術家,組織藝術交易所平臺與藝術資料庫的原型,進而發展成交易平臺。

區塊鏈本質為去中心化的交易帳本,通過對等網路儲存使用者的資產登記和交易資訊,並且以密碼來安全保護交易記錄,同時封存在資料庫中,創建不可竄改也不會丟失的記錄;具有高透明度、高隱私性、智能化等特徵,目前的商業模式皆基於上述特性,企圖建立提供透明可靠資訊的平臺,以構建可信賴的藝術交易市場。資訊不透明是藝術市場長期以來的情況,使買家、愛好者受制於藝術市場從業者,一但區塊鏈技術解決交易中的信任問題,買家進行購買決策的時間便將縮短,並能自由、高效的購買全球範圍內任何國家中的任何藝術品,藝術資產便能在全球範圍內快速流動,帶動全球藝術市場繁榮。

基於此預期目標,目前區塊鏈在藝術行業內的應用場景及可能性研究,多著眼於藝術品鑒別層面。當藝術品於區塊鏈中登記在案,藏家可輕易查閱到真實且詳細的藝術品資訊,諸如原作的鑒別方式、作品年代、品相、交易紀錄、交易時間、價格等,用於厘清藏家在收藏藝術品時的疑慮,若發生問題,通過區塊鏈便能追溯整個過程,找出疏漏產生的環節,舉證和追查也變得更加容易。對藝術作品供給端來說,若將此技術延伸,便能將藝術品數位化、貨幣化,在二級市場上自由流通。通過區塊鏈技術,藝術家或者藝術機構可以用於追溯、維權作品數位化之後的版權,藝術家在作品上鏈時便可以確認數位作品在全球範圍內的使用、交易情況,還可獲得部分版權收益。實現藝術家、藏家與機構的多贏局面。

除達到與業者相同的鑒別及市場功能外,藝術加密交易實驗所希望建立一個更開放的平臺。在技術方面,實驗所採用作品碼方式進行嘗試,透過作品碼的指向性賦予藝術品ID(如同書的ISBN)作為身份標示,建立作品的指向性,以作為辨識與附注,使在平臺上進行的關於該作品的所有評論與描述都將可以被追蹤,增加了藝術品的延展性與被詮釋的可能。通過作品碼,亦可以連結出與申請者的關係,在利用對身份認證的功能提供認證的同時,保留鑒別真偽(驗證可能性)的欄位,並開放API讓第三方對接;至於市場機制,則以非虛擬貨幣的現有的金融模式進行。「藝術加密交易實驗所」預計在近期進行封閉式交易實驗,通過智能合約的開放性規則,尋找如持續授權費(每次交易都能抽取10%的費用)與階段性授權費等相關藝術品交易模式。目前藝術加密交易實驗預計在以太鏈上進行,通過由藝術家相互募集的方式,預計邀請8位藝術家進行第一步嘗試。團隊並不特別限定參與藝術品的創作方式,目前參與實驗的藝術品有影像、裝置及傳統創作方法創作的作品。

實驗的精髓在於對結構主義的挑戰,以區塊鏈進行藝術品的展覽、公開、評述與價值定義模式的討論。對藝術家及藝術品而言,在進行授權之後,藝術品由作品碼與開放言論連結,便開始了對藝術評論的中心化權威的挑戰。基於可追蹤且不受監管的區塊鏈技術,所有對藝術品的評述都將以負責任並付費的方式進行,話語權掌握者的地位不復存在,任何言論都受到相同的局限,便能彙集出有效地表達。價值定義風向將具有極大的不可控性,區塊鏈推翻了年鑒學派,帶來非線性歷史的即時書寫,提出發覺客觀歷史的可能性。然而,在實際應用中尚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例如由於發言權的平等,藝術家或從業者可以通過水軍及財力支持導流輿論。除技術隱患之外,認知難度也是一大問題,如何在面對傳統的固著中進行平臺推廣,近一步的改變交易方式。最後,在去中心化的基礎上,如何對平臺的交易主控權有進一步的保護,還有待後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