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於典藏投资,第112期,20172月号。

隨著「買得起」藝術的風行與年輕一代收藏意識的崛起,不少白領階層開始想要投入到藝術收藏的領域,但礙於種種原因,總躊躇不前。亦安工作室出版的《給囊中羞澀收藏家的購買指南》(A Poor Collector’s Guide to Buying Great Art)一書,翻譯的正是時候。許多讀者反映,這本精美又詳盡的小書令人愛不釋手,書中生動、中肯的內容,解開了許多年輕收藏家的疑惑,非常實用。《典藏投資》特別專訪本書的發現者───北京亦安畫廊創辦人張明放先生,跟我們分享這本書從發現到出版的心路歷程。

getimage-2

典:您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發現這本書,又為什麼想要翻譯出版它呢?

張:我入行已經有20年了,長期以來一直都在對中國的現況進行思考。我感覺中國人對當代藝術的收藏很泡沫,但憑一己之力又不可能去改變這個情況,算是我一直放在心裡的一件事吧。我平時就有逛書店的習慣,那天是在三裡屯的書店裡偶然看到這本書,我覺得這個議題是現在當代藝術收藏家們需要的,這本書又是一個來自外國的著作,作者以一個外人的角色來說這些事情,這個中國也發生的事情,就特別容易被接受。當然,首先是因為這些書中的藝術品是我喜歡的,我認同這個作者的收藏品味。我認為一個人的品味非常重要,他在書中展示出來的那些收藏品,我覺得都很有意思。所以透過他的收藏品,我會接受這個作者的論點,如果他的收藏很糟糕,我可能就不屑一顧了。

getimage-3

典:您有希望藉由出版這本書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嗎?

張:多少還是有的。我一直在追求一種理想的生活風格,也希望宣揚這樣的生活方式,而這本書正是教我們如何生活,或是套句現在流行的話說,是教我們怎麼成功的裝逼。生活是一個過程,而過程才是最重要的。目前是希望在臺灣出版之後,引起很多人的跟隨,讓這本書持續宣揚,至少能影響年輕一代。我確實是帶著一點點理想主義的想法去翻譯、出版這本書的,如果硬是要從長遠的商業角度來看,可以說把這本書當成一項自主投資,我可以通過它來說我的話。既然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別想著賺錢,當作是請客人吃飯吧!我是一個悲觀的樂觀主義者,但是這是我必須做的。這本書是一種心得分享,市場反應怎麼樣我不知道,至少我的朋友們讀過這本書的都說很好,要說缺點的話,確實有些朋友反應書本翻閱起來不太順手。

getimage-4

典:您剛才提到是先由欣賞這個作者的收藏品味,才同意他的觀點,並且希望能帶好的影響。請問您對於中國目前的收藏狀態有什麼樣的想法?

張:就像這本書裡面提到的觀點;我總會聽到一些人說他們做了某些失敗的收藏,但我有時會偷偷覺得其中很多人是活該的,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抱持著投機且僥倖的心態去進行收藏。花錢買垃圾,還期望能賺錢,這怎麼可能呢?尤其是很多人都不是太誠實。品味絕對是最重要的,只有當買家與收藏家的眼光開闊了,對當代藝術的要求才會提升,也才能刺激市場。這十幾年來藝術家本身的心態就不同了,因為我們的環境變了,只有提供資訊刺激年輕藝術家們的想法,才能對他們有所啟發;藝術家也才會專注於創作,而不是關心資本跟運作。品味的養成在亞洲是比較困難的,也許是華人的基礎教育有所影響,就收藏這件事來說,一般人都覺得距離自己太遙遠;但其實現在拍賣行與畫廊的距離也很遙遠,差不多相差了50年,很多收藏家、買家的學費都交給拍賣行了。藏家都喜歡看排行榜,藝術家也是認錢、比成功的,做畫廊越來越難,目前以畫廊方面在商業和學術上和藝術家共同良性成長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困難了。

getimage-5

典:所以在您看來,中國的收藏市場有一種特別的情況嗎?這本書的內容會不會不適合中國?

張:我們可以說中國的收藏市場有它獨有的特色,很多人會去對比東方與西方之間的不同,找出一些傳統文化上的原因,但其實對我們來說,什麼都是新的,沒有什麼是傳統,對我來說,兩者都是在同一個平臺上。有的時候我還挺悲觀的,我覺得中國人排斥深入思考,而當代藝術的主要功能就是引人思考,也許是因為這個「反對思考」的原因,在中國工藝品賣的比藝術品好。從工藝品的收藏來說,就像中餐一樣,是一種生活的烙印和記憶。也許中國人的貪婪、對於金錢至高無上的追求與積攢,可能短時間無法改變,但我就是不服,我比較任性…。我想我還是比較理想主義的。我覺得好的東西沒有適合或不適合的問題,比如足球,是西方來的,為什麼需要民族化呢?為什麼不能越時髦越好呢?「中國特色」其實是一句很無奈的話,拿二胡演奏貝多芬是很荒誕的。
%e7%b5%a6%e5%9b%8a%e4%b8%ad%e7%be%9e%e6%be%80%e8%97%8f%e5%ae%b6%e7%9a%84%e8%b3%bc%e8%b2%b7%e6%8c%87%e5%8d%97-4

典:那麼您覺得在中國,收藏家應該可以怎麼進來這個收藏樂園?

張:其實中國現在開始想要從事收藏的人也不少,只是存在著一些我前面提過的問題,有時候投資金額大小也是一個心理門檻。我還是覺得品味是最重要的,當然還有書裡面提到的一些觀念,比如說不要太有得失心,一定要買自己喜歡的作品,要是真的失敗了,至少自己很喜歡,頂多就是出不了手,掛在自己家牆上欣賞而已。在品味的培養上,中國一直有一個問題,就是缺乏公共美術館,缺乏從小打基礎的環境。我是上海人,我不懂音樂,但我什麼都聽,我的工作室一直在放西洋古典音樂,我覺得對於藝術的接受就是這樣。年輕人可以從培養開始,去美術館先看,然後討論,建立自己的判斷,然後加入拓展的行列,增加知識,累積判斷能力,應該要多看看原作,當然還是有可能會失敗,但那也是必經之路。
%e7%b5%a6%e5%9b%8a%e4%b8%ad%e7%be%9e%e6%be%80%e8%97%8f%e5%ae%b6%e7%9a%84%e8%b3%bc%e8%b2%b7%e6%8c%87%e5%8d%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