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典藏讀天下今藝術》,第35期,2017年2月號。

繼2016年2月香港的當代唐人藝術中心于為蔡磊舉辦「模棱-無伴奏」個展後,北京的空間也於2016年12月10日推出全新個展「景-別」。開幕當日現場彙聚了眾多北京藝術圈內人士,展覽受到的關注度可見一般。

本展覽延續藝術家一貫對空間與媒材的探討,同時又在創作方式上有所突破。「景別」是一個電影術語,字面含義是「畫面的梯級」,即「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的取景梯度,通過這種區分,電影建構了自身的視覺空間、心理空間與敘述特性。策展人鮑棟認為「電影通過景別來安排一個空間秩序,實際上是創造了另一種電影中的空間經驗。這個展覽在展廳裡安排了一種空間秩序,創造的也是它自己的一個空間經驗。從《毛胚房》這些作品,它從一個室內空間變成戶外的、公共的空間,實際上它內在的思路都沒變過,都是關於我們的視覺經驗跟真實之間錯位的關係。」

img_5982

時間、空間、心理的三種錯位

展覽將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的空間分割成數個大小不一的獨立空間:第一個昏暗的大空間僅陳列了一個大型的地板作品,沿著動線進入有著幾幅中小型的平面作品小展廳後,便進入極大的挑高空間,也就是展覽的中心,展示著與展覽主題同名的裝置作品《景-別》。

整個空間的地面上扎實地鋪滿人工草坪,對面牆中的窗透著刺眼的強烈黃光,與其它的空間有著極大的不同。沿著窄小的樓梯上到二樓,兩進的小展廳分別陳列著水泥雕塑與架上作品。從整體來看,作品比以往有著具體的突破;2015年4月在林大藝術中心的個展「模棱」中,作品都局限於繪畫,例如當時大受好評的《毛胚房》,也還是停留在架上亦即平面的透視,在技法上是通過平面的視錯覺關係進行浮雕創作,這次展覽則轉以立體的透視去呈現。策展人鮑棟認為「這次是覺得,把以往作品內部的東西,拿到整個空間來了。」;藝術家蔡磊則表示「這次的展覽是能進入我的作品裡,把我的作品變成是一個讓人去體驗的東西,有一個在場性。」

3

藝術家希望作品可形成時間、空間、心理的三種錯位,蔡磊表示:「我希望製造一種時間的錯位,大家從門外的冬季進入一片綠草地,形成時間的錯位感;整個空間的三面牆,都是重新製作的,都是由鋼索懸吊起來的,而且形成外低裡高的斜度,就像是這個房間被抬了起來。牆下面與地面是脫離的,可以看到後面的鏡子,造成一種整個建築懸空的錯覺,牆上半開的窗戶後面的日光燈,暗示窗外的另一個空間,這是我希望製造的第二個錯覺——空間錯覺;空間懸空的錯覺,形成人們仿佛可以看到牆外的真實,其實僅僅是牆後面的鏡子反射出站在草地上人們自己而已,這個所謂的真實形成一種心理的錯位。」

策展人鮑棟解釋:「我們從開始策劃到完成,差不多用了一年的時間。這件《景-別》也是經過不斷的討論,改了幾次方案,是擴延蔡磊的空間觀念。策展人主要是導演協調,整個展覽更像是一個建築。」這些嘗試近乎是一次電影佈景或劇場設計,把各種不同場景與時段下的經驗在展覽空間中重新剪輯,這正是用「景別」這個電影術語來題示這個展覽的原因。

4

空間維度的轉換

1983年出生的蔡磊,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後於中央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曾師從藝術家展望,探索材料與觀念。他曾多次參加國內外重要的美術展覽,包括長江當代美術館(重慶),泰勒基金會(巴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保利藝術博物館(北京),傑克遜維爾當代藝術館(美國),今日美術館(北京),波恩當代藝術館(德國)等等。

材料在他的作品中,既可依附于主題作為主角,也可被作品觀念弱化,但材料的運用並非蔡磊作品的主題。對空間維度轉換帶來的視覺感受,才是蔡磊一直在研究的問題。本展覽中除《景別》之外的其它作品,《毛坯房》、《剩下的》、《裸》等以水泥為素材的作品,也頗受關注。從材料的角度來看,蔡磊從才2014年開始用水泥做浮雕,之前以皮質為材料創作,最著名的是以動物皮直接包裹的作品《我們》。對藝術家而言,不同的材料和方式的選用是因為空間造型的需要,之前的作品受畫框的限制,本展覽因空間相對較大,水泥材料作品若太大就會顯得過重,因此以水泥和浮雕作品相融合展出,但不是架上的狀態,而直接考慮到展廳的牆面與作品的關係。

%e8%94%a1%e7%a3%8a-%e6%b3%8a161010-%e6%b0%b4%e6%b3%a5-82x65-6x3cm-2016

就一般作品的審美情況而言,觀眾只是一名觀看者,在《景別》中,觀眾成為作品的一部分。蔡磊從《毛胚房》的系列開始,在方法上既有強烈的自我認識,藝術家錘煉出的創作方式,正是推動他的一個重要原因;創作方式帶動了他的創作意義與題材。策展人鮑棟表示,「蔡磊是一個專注於視覺的、控制視覺美學的藝術家,他的思路很清楚。」從浮雕的本體語言出發,蔡磊逐漸把主題鎖定在空間性與視錯覺之間的關係上,同時也在嘗試著不同的材料與環境,但在這個展覽中,蔡磊不再局限於個人生活範圍內的題材與經驗,而是把已經形成的工作方法朝向了更為廣義的公共生活與集體經驗。

img_5983